红星照耀中国|为何现在还需要“上燕”?

日期:2025-10-20 浏览: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靠近那个人看看吧!” “从中找到我们的精神力量源泉!” 流传八十多年,为何延安依然是精神力量的源泉?跟随《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强盛》网上宣传主题及课题组寻找答案。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前台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敏佳 摄 登上刻有“1934”字样的石阶,一步步登上楼梯。当你站在山顶,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这里是陕西吴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与陕北红军在这里成功会师。如今,纪念馆矗立于此,像一座丰碑,继续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备忘录浮雕里亚尔大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敏佳 摄 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杨英看来,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清晰而充满力量。 “这把手枪是毛主席临行前留给赤安县红军游击队队长张明克的。这把枪伴随着张明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度过了二十多年,立下赫赫战功。”杨影说,“这个故事永远激励着我。” 我要勇敢地前进。” 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批奔赴延安的仁人志士的照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敏佳 摄 80多年前,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一群有志之士一群有理想的人们历尽千辛万苦,向陕北高原小镇延安汇聚。 其中,不乏来自贵州的热血儿女:西峰青年唐书凯,1937年入党,次年前往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孔文、严金轩、陈淑蓉等7名贵州姑娘收拾好行囊,走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室。 据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就读的全国学生人数统计表(1938年7月统计),贵州学生多达27人。他们誓言用年轻的身躯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以坚定的信念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奔赴“精神灯塔”延安。 当时流行一句话:“断骨连筋;剥皮”。虽有皮有肉,但仍有一颗心。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爬进延安城!” 那是革命纪念馆。 (西部网供图) 延安革命纪念馆解说员苏丽娜每次讲述这些故事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不已。 “我是延安人,怀着革命情怀,我选择默默做实事,就是想帮助新时代的年轻人从延安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找到自己当下的责任和使命。” 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室。 (西部网供图) 苏丽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全历史上那些沉默的文物,让它们不再沉默在陈列柜里,而是成为会呼吸的历史教科书。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来燕安看看吧!你会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东西。”苏丽娜说道。 决心年轻一代报效国家,离不开先辈的骨头。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从事宣扬延安精神三十年。正因如此,Yete总是充满爱和激情。 杨家岭革命旧址。 (西部网供图) 杨家岭是党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杨家岭革命旧址。 (西部网供图) 侯振龙认为,几十年来给杨家岭讲课,是对“革命精神”的一种坚持。 “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开花结果’。几年前,我们到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宣传告诉大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存在于延安的生活中’,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生活是艰苦的,让他们知道就像一群革命者用简单的噪音建设了人民。”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敏佳 摄 时光荏苒,80多年过去了,“走那条路吧”这句话仍然流行。 现在,为什么我们需要“去那”?这是因为,延安精神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它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到达,而是面对困难时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不管过去了多少时间,它仍然是你我的一座“灯塔”,帮助我们汲取力量,早日入狱。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