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日电 标题:三组关键词解读习近平韩国之行
11月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后返回北京。
作为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出访,此次韩国之行的深刻意义可以通过三组关键词来理解。
改变与不改变
此行,习近平主席的首要活动就是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此次会晤是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六年来的首次会晤,也是特朗普新任期内中美两国元首的首次会晤。
经过几十年的动荡,近年来中美关系“发生了很多事情”。从两国关系来看,前一段时间,两国经贸关系事态再次经历波折。通过在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双方就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从世界形势看,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此时,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领导人如何校准航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命运。“经贸要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双方应该算大账,不能只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 “对话胜于对抗。”这次会议,习近平主席直面问题,开出良方。
中美是竞争对手还是伙伴?在这次会议上,普雷西习近平重申了中国对这一根本性、普遍性问题的回答:“两国要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真理的必然。”
换句话说,就是国家主要外交的决心和格局。
寻找共同土地和保留地变化
此次韩国之行是习近平主席11年来首次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以来中韩两国元首首次会晤。为习近平主席访韩,韩国准备了高规格的欢迎仪式。
中韩是搬不走的重要邻居、离不开的伙伴。 11年前,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就提出“通过对话协商凝聚共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处理分歧,促进共同发展”。不是本着双赢的合作态度。”
十一年后,在两国关系改善发展的重要时期,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韩关系要从长远角度看待,中韩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志同道合的人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今年以来,从东南亚、俄罗斯到中亚,再到此行韩国,中国外交持续聚焦周边国家。
在国家外交领导人引领下,尊重彼此发展道路、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相互提供战略支持,日益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鲜明特色。
对抗论与合作
亚太地区一直饱受冲突和战争困扰。正是因为冷战的出现,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小经济体进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出现了“亚太奇迹”。历史告诉我们:对抗和对抗只会带来隔阂和混乱,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世界上更宽广的正道。
今天,世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重申,“APEC要坚持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福祉的初衷”。
“坚持‘牵手’不‘放手’、‘扩链’而不是‘断链’”、“勇于‘推倒围墙’”、“让更多合作成果惠及亚太地区人民”……此行,习近平主席的主张引起了各界强烈共鸣。所有各方。
10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会见加拿大总理卡尼、泰国总理阿努廷、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合作”、“稳定”成为重要关键词。
风暴越猛烈,团结一致就越重要。不久前,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国将继续推进深层次改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将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带来新机遇。
此时,随着APEC主办权接力棒的“交接”,世界的目光转向了深圳。 “奇迹之城”已蓄势待发,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合作的决心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