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亚庆吉木新闻记者张艳
湖北四面环水,已有26个城市依河发展。 1062公里的长江径流创造了“千湖之省”的美丽画卷。
10月27日,“为何中国·生活在长江边”主题网络宣传活动在汉启动。启动仪式上,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围绕“文化长江”、“开放长江”、“生态长江”、“长江新时代”等主题进行分享。他们用长江之美和湖北变迁的生动实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的问题。
“为何中国,生活在长江边”网络宣传活动在武汉启动。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在文化语境中讲述长江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研究复兴博物馆收藏的文化关系、神州大地展示的遗产、古籍中书写的文字,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
从长江沿岸发掘的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历史。
在“中国为何·住在长江边”线上主题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立生向大家分享了云梦绥胡地秦简背后的故事——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克楚国都城郢城。现在秦楚战争的前线就是云梦,秦竹的主人就潜入了云梦睡虎地的“夕”,居住在那里。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立生为大家分享了云梦睡虎地秦简背后的故事。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兮’不是在云梦长大的,而是从云梦搬来的。”他说,云梦郑家湖墓地的考古发掘表明,墓主大部分来自关中及其周边地区。这说明在秦统一之前,民族一体化正在迅速进行。秦楚之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化最终与北方文化融合,成为更高层次、更广泛的汉族文化。
竹子可以延续数千年。只有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整理、研究、解读、宣传,才能焕发出新的智慧。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介绍,截至目前,荆州博物馆已出版《楚竹竹文集》等战国秦汉简牍研究专着10余部,竹上竹研究数百部。《湖北荆州王家嘴M798出土战国楚竹简简》。长江沿岸的传奇故事走进了更多寻常百姓家。
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介绍了荆州最好的楚简。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大江大河包容万物
长江万里长河,包容万物,深深吸引着每一个来到它身边的人。
22岁的严媛来自埃及,荣获“2024年中南五省大学博物馆讲解大赛”二等奖。
中国线上主题推介活动·生活在长江边启动仪式上,生活在长江边的严远两年来,他说,“中国像古埃及一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长江和尼罗河一样,孕育了博大的文明。”他表示,长江给湖北带来的开放感非常亲切。
在这里,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成为了长江大家庭的一员。 “我希望未来能够为两条河流的对话做出贡献。”
来自塞内加尔的郭飞龙是一位历史博士。他更喜欢武汉的“丽分”,这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郭飞龙说:“生命是我了解武汉、了解湖北的钥匙。”
俄罗斯女孩艾丝嘉闲暇时喜欢购物、旅游、打卡。身着汉服的她,以知性自然的方式诠释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他表示,在武汉,他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同时也认识到“文化是有生命的”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生活在这里,我感受到文化像河流一样流动。”艾思嘉说道。
三位外宾分享了他们的长江生活故事。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保护长江沿岸生态涅槃
美丽的长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万物之家。
杨涛是一位生态学家,在石首麋鹿保护区从事科研和监测工作14年。在“中国为何·住在长江边”线上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他告诉大家,30多年前,湖北只有64头麋鹿。
在石首麋鹿保护区从事科研和监测工作14年的杨涛讲述了保护区改造的精彩历程。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杨涛表示,这些年来,储备不断加强组织开展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推进以麋鹿保护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如今,保护区内有超过4500头麋鹿繁殖和分散,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野生麋鹿种群。
“长江大保护,永远在路上。”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向大家分享了节约用水的故事。
他说,十年禁渔以来,长江监测到的鱼类和珍稀鱼类数量大幅增加,不少渔民从捕捞转向护鱼。以无限江豚为例,湖北省石首市天峨洲保护区无江豚数量超过100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分享了一个关于w的故事节约用水。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与麋鹿、无良江豚一样,金丝猴也是湖北人民的“瑰宝”。
“2013年,我第一次去神农架林区寻找金丝猴,很难找到它们的踪迹。”湖北广播电视新闻社社会新闻部负责人杨澜多次参与金丝猴保护报道。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他表示,十年来,神农架林区请来了金丝猴的“高科技守护神”,对森林进行精准“扫描”,为每只金丝猴办理“身份证”,实行科学管理、精准保护。如今,神农架林区金丝猴数量已增至1618只。 “每一只跳跃的金丝猴,每一片新绿的叶子,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澜说。
杨澜嘿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主任谈金丝猴保护之旅。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见证新时代湖北的变化
滔滔江水,为湖北提供了无限变化的源泉。近年来,湖北加快科技创新,争当先行,加快打造支点。
曾经看似科幻的脑机接口在湖北已成为现实。
在“中国线上主题推介活动·生活在长江边”启动仪式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忠春表示,脑机接口是“脑读+脑写”,让大脑的想法被机器执行,机器信号被大脑感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忠春介绍脑机接口应用场景es.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孙聪,亿德集团副总裁,长期从事无创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技术的研发。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我国首台功能影像设备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首创首套经颅磁刺激机器人系统,有力推动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孙聪表示,对湖北脑脑接口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从技术上来说,湖北有多年的布局和积累,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孙聪表示,相信在未来全球脑机发展浪潮中,湖北一定能够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孙聪 副亿得集团总裁演示脑机接口。 (集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10月28日至30日,多家媒体将前往武汉、荆州、宜昌等地联合采访,以镜头为笔,以网络为媒介,捕捉江豚跃跃浪花的生态之美,记录时代的现代声音,探寻京风楚韵文化的根源,解读当代“生活在长江边”可以通过长江了解湖北、了解中国。